中新社太原12月7日電 題:長征路上新徵程——中國長征系列火箭第200次發射側記
  中新社記者張素
  12月的太原衛星發射中心,即便臨近正午,室外氣溫也僅有零下10攝氏度。發射前一小時左右,塔架保護層徐徐打開。周圍是漫山遍野的枯草,銀白色的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矗立其間。
  “這裡室外最低能到零下38攝氏度。”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設備室副主任謝挺對中新社記者說,為剋服低溫,他們在發射塔內安裝空調,將加註推進劑的管路埋在地下。經多年磨合,這裡已成為中國近地、極地軌道衛星發射最理想場所。
  經歷了近30次發射的謝挺當日難掩興奮。“雖然這些年一直執行類似的任務,但畢竟是第200次發射,還是挺激動的。”
  12月7日11時26分,中國自主研製的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星送入太空。從1970年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以來,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累計發射200次。
  捷報傳來,32歲的長征四號火箭總設計師助理張桃源長舒一口氣。他告訴記者,這發火箭進行了兩項改進:一是引入多星座導航接收器測量信息,可進一步提高火箭入軌精度;一是在發動機推進劑管路里添加過濾網,提高對多餘物的防範能力。
  事實上,2013年長征四號乙遙二十七運載火箭發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3星失利,原因在於火箭發動機出現堵塞,其推力未能達到預期值,致使衛星未能入軌。
  談到如何在失利後重振旗鼓,張桃源表示,大型火箭系統研製是複雜的系統工程,“可靠性永遠達不到100%,我們所做的工作就是不斷提高可靠性和執行度,使成功的可能性越來越大。”
  “在我們看來,今後的每一發也都會向第200發一樣,圓滿精緻地完成任務。”張桃源平靜地說。
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黨委副書記羅曉陽註意到,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第一個100次發射歷時37年、成功率為93%,而第二個100次發射歷時僅7年、成功率達98%。
  據統計,近十年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生產能力也已得到極大改善,由1998年的年產8發火箭提升到目前年產22發左右,實現組批生產。在採用大量信息化手段和先進的遠程測發控技術後,發射場準備周期由原來的40天縮短至現在的20天。
  “現在已到了高速發展期。第200次發射可以說是中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新臺階和新標誌。”羅曉陽表示,未來幾年發射頻率和次數還將不斷增多,同時中國已規划了重型運載火箭的發展構想。
  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主任設計師胡煒告訴中新社記者,從總體發射次數看,中國與美、俄、歐等尚存差距,但在年發射量方面,中國已位列前茅。“中國航天事業蒸蒸日上,社會需求比較旺盛,這些都會促使技術進步和創新。”他自信地說。(完)  (原標題:長征路上新徵程:中國長征系列火箭第200次發射側記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bctnon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